物暢其流折射韌勁活力
國家郵政局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187.8億元,同比增長10.1%;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56.4億件,同比增長19.3%。
快遞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經濟發展與消費活力的“晴雨表”。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朱麗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充分滿足直播帶貨、假日經濟、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寄遞需求,深入挖掘文旅、賽事等場景潛在寄遞需求,展現了郵政快遞業對促進消費升級和實體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作用,更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韌勁和活力。
行業運行向新向好
上半年,快遞物流行業發展動能強勁,有效應對電商大促周期拉長、節日疊加帶來的業務高峰。春節、“五一”等節假日期間,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均超20%,6月16日至6月22日日均業務量超5.8億件。
行業之所以保持快速增長,離不開寄遞服務網絡的持續完善。朱麗介紹,上半年,快遞企業通過增設快件集運中心、增開高鐵快遞專線、拓展航空運輸網絡、優化集運流程等,著力提升網絡服務能力。一批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區域樞紐、快遞物流產業園建設投產,服務能力提質升級。
走進松下&京東物流無錫智能產地倉,12米高的立體貨架間,無人叉車沿著綠色光帶精準穿梭。AI算法實時調整儲位,讓剛下線的電冰箱與即將出庫的洗衣機形成最優動線,倉內每平方米的存儲效率,較普通倉大大提升。京東物流相關負責人鄭晗介紹,目前公司正和相關企業聯合研發動態庫存管理系統,未來將實現全國17個制造基地的庫存云調度。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快遞企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在浙江義烏立新百貨工廠倉庫,快遞員主動入廠服務,分揀、打包、裝車,忙碌不停。“進廠攬收、多頻次發車,既滿足了電商客戶需求,也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敝型ǹ爝f義烏新科網點負責人何航濱說。
“又快又好的背后,是行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持續提升,也是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朱麗表示,今年以來,快遞行業通過智能倉儲模式、全鏈路效率優化、數字化系統對接,有效提升快遞物流與生產制造融合發展能力,發展動力與增長潛力穩步趨強。
農村寄遞需求旺盛
近日公布的中國電商物流指數刷新年內紀錄。其中,電商物流農村業務量指數環比漲幅進一步擴大。6月份,電商物流農村業務量指數為130.4點,比上月回升0.8點。農村業務量同比增速年內首次超過30%。
從廣東茂名到新疆烏魯木齊,“不經放”的荔枝想要完好無損地跋涉4000多公里,考驗著快遞物流的冷鏈與時效。經過田頭降溫、預冷鎖鮮、全程冷鏈、航空飛遞,烏魯木齊消費者收到鮮果時,距離茂名果園的采摘僅過去33小時。順豐這條“飛機+冷鏈”的荔枝專線,開辟了一條從田間到舌尖的“極速鮮道”,已覆蓋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
在西藏拉薩,快遞服務點堆滿來自天南海北的快遞;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牧民點點手指就能在牧區收到馬具;在江蘇無錫,水蜜桃從枝頭到餐桌最快24小時新鮮送達成常態……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1200多個縣級公共寄遞服務中心、超30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
低空場景的加快應用也讓農村用郵更加便捷。上半年,快遞企業發力低空經濟建設,在跨海島、山區等多場景下開展無人運輸,高效促進“空地協同”。在浙江春茶主產區,順豐無人機裝著春茶從山上直飛山下的快遞直發點,將原來需50分鐘運輸的路程壓縮到了8分鐘,進一步提升春茶運輸時效;在廣西崇左市江州區,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崇左市分公司在馱盧鎮和岑豆村、逐盎村等20個村之間布設智能無人機物流系統,實現小批量、高頻次貨物的快速配送,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主任劉江表示,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持續加強,有力促進了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縮小了城鄉居民消費模式和服務體驗的差距,在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村地區寄遞服務短板變為發展“潛力板”。上半年,新疆哈密瓜、杏子等農特產品寄遞業務量達5518萬件,帶動農業總產值67.55億元。
綠色發展理念漸成共識
上半年,隨著《快遞暫行條例》修訂實施,行業深入推進多維減碳降碳,快遞企業通過應用綠色能源及運輸設備、推進包裝瘦身減重或循環使用等方式,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共建綠色生態鏈。
放眼快遞物流網,綠色包裝正在更多場景落地。荔枝寄遞旺季,海南順豐速運用上自發式氣調保鮮箱,無需冰袋、預冷操作,既讓包裹“瘦身”,又大幅延長水果保鮮期;針對貴重工業品運輸,德邦快遞采用循環圍板箱代替傳統的一次性木包裝;中通云倉則嘗試使用“多生命盒子”的環保紙箱,紙箱自帶水溶膠條,不用膠帶,水溶即可粘貼,適用于退換貨的逆向物流場景,方便顧客退換貨。
從包裝分揀到倉儲配送,快遞物流全鏈條的綠色轉型正逐步推進。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快遞企業積極發展綠色運輸,在長三角投入一批智能新能源重卡汽車,推動干線運輸低碳化、智能化升級。
朱麗表示,下半年,國家郵政局將持續深化法規政策落地,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引導快遞企業積極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注重資源節約集約,逐步加大使用綠色能源、優化寄遞運輸方式、推進基礎設施綠色改造,持續增強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助力行業多環節減碳降碳。(經濟日報記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