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心連心 共鑄中華魂——2025鄂臺師生文史教學觀摩交流會側記
2025-07-24 14:4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7月24日訊 7月18日至23日,“共緬抗戰英烈 同溫中華文化”——2025鄂臺師生文史教學觀摩交流會舉行,臺灣師生代表團跨越海峽,來到荊楚大地開展交流活動,學習中華歷史,重溫抗戰歷程,感悟偉大抗戰精神。

交流會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2025鄂臺師生文史教學觀摩會文化交流活動舉行(中國臺灣網發)
從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的肅穆憑吊,到歷史課堂上的古今對話,再到楚文化、三國文化的探討交流,臺灣師生代表團多角度感受湖北人文歷史與風土人情,以及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血脈親情。
抗戰精神架起兩岸連心橋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殉國地位于宜城市板橋店鎮十里長山。張自忠將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暨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方面在戰場上壯烈殉國的最高將領。

臺灣師生代表團來到張自忠將軍紀念碑,情緬懷抗戰英烈。(中國臺灣網發)
長山巍巍埋忠骨,白云依依映后人。7月21日上午,十里長山盡顯莊嚴肅穆。臺灣師生代表團來到張自忠將軍紀念碑前,敬獻花籃、鞠躬默哀,認真聆聽棗宜會戰及張自忠將軍殉國始末,深情緬懷抗戰英烈。

臺灣師生代表團敬獻花籃、鞠躬默哀。(中國臺灣網發)
“張自忠將軍被彈片擊中后,鮮血染紅了軍裝,他強撐著告訴副官‘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用生命詮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述張自忠將軍的英勇事跡,臺灣師生代表團為之動容。

臺灣師生代表團參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中國臺灣網發)
山間草木蔥蘢,墓前松柏長青。在同難官兵公墓,臺灣師生代表團敬獻鮮花,向長眠于此的同難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隨后,臺灣師生代表團來到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全面了解張自忠將軍的生平事跡,深切緬懷這位抗日愛國名將。
“張自忠將軍為國家和民族付出了很多,舍生取義的精神讓人感動。”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學系學生林彥亨說。
臺北大學歷史系學生王執中引用林則徐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表達對張自忠將軍的敬佩之情。他說,兩岸同胞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大義為本,尤其是青年人,要學習抗戰精神,從中汲取不怕困難、努力奮斗的精神力量。
同上一堂課感悟家國大義
“襄陽這座城市見證了朝代更迭。”7月22日,在湖北文理學院多功能報告廳,臺灣師范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歷史教師蘇信宇指著地圖上的襄陽,以“歷史課缺席的襄樊戰役——東漢與南宋末年的襄樊之戰”為主題,向兩岸百余名師生講述歷史上發生在這里的戰爭故事。
湖北文理學院歷史教師田榮以“全民族抗戰中的英雄壯歌——張自忠的忠魂豐碑與中華民族覺醒的精神共振”為主題,解讀張自忠將軍“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講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兩岸同胞共同書寫了‘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民族史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華兒女不畏犧牲,各族同胞團結抗敵,用血肉鑄就新的鋼鐵長城,書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田榮說,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兩岸同胞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匯聚民族復興力量。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活動最后,兩岸師生同唱《我的中國心》,歌聲嘹亮,飽含深情。
荊楚文脈凝聚同根共識
活動期間,臺灣師生代表團在武漢市、荊州市、襄陽市等地,開啟文化探索交流之旅,感受荊楚大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魅力。
在武漢市,臺灣師生代表團登黃鶴樓觀“龜蛇鎖大江”,赴辛亥革命紀念館悟“首義精神”,到湖北省博物館品“楚國文化”,參訪武漢大學并與武漢大學師生交流互動。
湖北省是三國時期眾多著名戰役和事件的發生地,擁有豐富的三國歷史遺跡和文化資源。臺灣師生代表團先后前往荊州古城、關帝廟、三國公園以及襄陽古城、古隆中景區、南漳水鏡莊景區,品讀三國文化。
許多臺灣學生表示,他們熟讀名著《三國演義》,喜歡其中的英雄人物,這次來到湖北,走進關羽鎮守的荊州、諸葛亮躬耕的古隆中,現場聆聽三國故事,對三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兩岸同胞在文化基因里找到了共鳴,深切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臺灣師生代表團表示,將把在湖北看到的錦繡河山、歷史文化和發展現狀記錄下來,講給親朋好友聽,期待更多的臺灣同胞來到湖北,感受這片土地的魅力。(中國臺灣網襄陽市臺辦通訊員/李?旻 孫會芬)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