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對外開放:怎么看、怎么辦
高水平對外開放:怎么看、怎么辦
《求是》雜志編輯部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面臨重大調整,全球發展處于關鍵十字路口。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彰顯了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堅定信心和決心。《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文,收錄了總書記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間的有關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豐富內涵、怎樣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這篇重要文章精神,領會核心要義、把握實踐要求,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為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一、怎么理解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對外開放與改革發展的辯證關系,是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重要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精準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大勢,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通過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動我國對外開放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堅實的戰略支撐。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歷史總是螺旋式地上升。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這是更高水平的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系統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突出強調并專章部署“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提供了行動指南。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有利于引進更多國際先進要素,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發展擴空間、提質量、增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對外開放水平越高,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就越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時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產業鏈供應鏈不夠穩固和安全。這些都要求我們充分發揮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作用,集聚優質生產要素,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促進深層次改革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開放與改革互促共榮的邏輯關系,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以高水平開放破除阻滯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經濟發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外貿體制、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等方面仍然存在難點有待突破。這就迫切需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擔當。當今世界,開放融通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回顧歷史,正是因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和支持經濟全球化,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成就,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使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產出水平平均提高0.3個百分點,溢出效應顯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少數國家推行“回岸、近岸、友岸”三岸分流。但總的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動力仍然大于阻力,前進方向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們要站在有利于國家發展和全球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立場上,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二、怎么理解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內涵和要求?
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與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相比,制度型開放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開放為主,具有全面、系統、穩定特征,是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要求“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揭示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核心要義,推動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制度型開放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就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當前,國際經貿規則正進行新一輪重塑。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為代表的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不僅對市場開放水平要求更高,而且將議題范圍由“邊境上”措施(即關稅、非關稅壁壘等與市場準入相關的措施)延伸至“邊境后”措施(即競爭政策、監管體系等國內規制措施),更多納入數據流動、國有企業、環境、勞工、反腐敗等新規則議題。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我國開放水平還有差距,特別是“邊境后”開放有待深化。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部署,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用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試點經驗,做好復制推廣工作,在更大范圍釋放制度創新紅利。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就要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現在,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深刻揭示了全球貿易體系的格局性變化。近年來,這一格局性變化加速演進。一方面,在發達經濟體貿易走弱的背景下,全球南方日益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另一方面,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發達經濟體推動的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在國際經貿規則重塑中占據優勢地位。這反映了當今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與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基于此,總書記強調“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闡明了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意義和原則要求。要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全面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和國際經貿規則調整,努力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就要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這是我國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主動、國際競爭主動的必然選擇。近期,繼“China Travel(中國游)”火爆外網后,“China Shopping(中國購)”又成為海外社交媒體熱議的話題,其背后是中國單方面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截至今年6月,我國單方面免簽政策覆蓋的國家已擴展至47個,體現了多措并舉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的堅實步伐。要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更好融入國際市場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怎么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體制機制是關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指明了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原則要求。
對外貿易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促進經濟增長、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引擎,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我國已連續多年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但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中低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提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目標任務,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在貨物貿易方面,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營造有利于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在服務貿易方面,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在數字貿易方面,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外商投資是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8次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最早的190條縮減到現在的全國版29條和自貿試驗區版27條,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實現“清零”,但仍存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等方面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不充分等短板。要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支持外資企業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同時,要著眼高質量“走出去”、塑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優勢,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
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應對國際經濟合作形勢變化的主動謀劃,要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這決定了不同區域開放發展的基礎、水平和任務各不相同,必須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之路。沿海地區,要鞏固開放先導地位,增強制度型開放的示范引領作用;沿邊地區,要發揮內引外聯作用,增強對內輻射帶動和對外開放能力;內陸地區,要打造開放增長極,增強高水平對外開放腹地支撐能力;香港和澳門,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共建“一帶一路”是拓展共贏發展新空間、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平臺,要不斷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目前,我國已經與150多個共建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全方位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要積極應對技術創新、地緣政治等方面的機遇和挑戰,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把“一帶一路”打造成造福各方、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四、怎么理解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吸引和利用外資是衡量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手段。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強調,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這闡明了中國吸引和利用外資的一貫立場和優勢,向外資企業發出與中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真誠邀約。
中國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具有的多重優勢,給外資帶來巨大確定性機遇,有利于進一步堅定投資中國的信心。中國經濟穩定運行,具有強大韌性和增長潛力;中國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升級需求旺盛,增量市場廣闊;中國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人才資源豐富,擁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最豐富應用場景;中國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是世界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中國制度保障高度穩定、開放舉措堅實有力,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承諾。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跨國投資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依然是全球投資者青睞的熱土。截至今年3月,外商在華累計設立企業124萬家,投資額近3萬億美元,在助推中國改革開放的同時,普遍獲得成長機遇、得到豐厚回報。實踐已經證明也必將繼續證明,“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越是擴大開放,越要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力度。當前,外資企業已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梁紐帶,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同時要看到,吸引和利用外資還面臨不少挑戰。從國際看,全球跨境直接投資持續低迷且不穩定性增強,外商來華投資遭遇地緣政治因素干擾;從國內看,外資企業在市場準入、國內規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要落實好《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繼續在外資準入限制上做“減法”,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做“加法”,在強化服務保障上用心用力,讓外資企業在華發展安心、放心、有信心。
五、怎么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開放和安全的辯證關系,為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遵循。
維護安全能力越強,對外開放就越有底氣。近年來,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政策,試圖在經濟領域與我國“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墻”。我們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貿易伙伴多元化,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內需市場的容納效應日益顯現,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頒布實施反外國制裁法等法律法規,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從容應對各種遏制打壓。
當前,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仍面臨諸多安全挑戰。世界經濟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劇,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同時,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傳統優勢有所弱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尚未有效解決,應對外部沖擊、暢通國內國際循環的難度加大,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一些重點領域風險還需有效防范化解。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底線思維,實現高水平開放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進一步增強國內大循環的需求牽引力,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確保我國經濟建設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進一步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豐富反制政策工具箱,加快構建海外安全保護體系。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需要中國。我們要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不斷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成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為世界經濟繁榮進步貢獻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