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劉育英)今年來中國不少省份推出動輒數千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力圖以增加投資的方式穩定經濟增長。國研中心的經濟學者表示,中國地方政府投資擴張能力正在下降,這讓今年的穩增長政策效應低于預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26日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表示,在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時地方投資快速擴張,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今年地方政府財力出現下降。
余斌說,由于房地產調控政策,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大幅減少;由于經濟放緩,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收入增長大幅下滑;金融機構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大幅縮減了對投融資平臺的貸款。而這三者,正是地方政府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
今年二季度后,為穩定經濟增長,國家發改委批準了一系列重大項目。地方政府也密集公布大規模投資計劃,市場預計其規模超過2008年的經濟刺激計劃。但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低于市場預期。
余斌認為,今年穩增長政策與2009年相比,效應低于預期,除力度相對較小外,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投資、配套能力明顯下降。
由于出口和消費難以在短期內有快速增長,因此中國穩增長措施多立足于擴大投資需求。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和基礎建設投資約占中國投資總額的80%。
余斌說,根據“十二五”規劃,2013年中國公路、鐵路、地鐵、水利等基建投資仍有一定的增長潛力。但地方負債率較高、稅收增收困難而民生開支壓力較大,使得基建投資擴張能力受到限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