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角逐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博弈正在全球展開。
先行者中國香港取得相當大的優勢,后起者英國倫敦、新加坡則奮力追趕。在香港和倫敦不斷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后,倫敦取代新加坡,并連續3個月保持了全球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盡管全球多個地區欲躋身人民幣離岸中心之列,但并非都能遂愿。更多的變數在于,如果2020年上海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是不是還需要這么多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本報記者 黃瑩穎
競逐——全球多地欲分羹
從香港旺角一路走到尖沙咀,銀行網點密度超乎想象。更超乎想象的是,這些銀行網點門口的顯眼位置在,無一例外地張貼著招攬人民幣存款的廣告,以高息為賣點爭搶人民幣存款的攬儲戰從2012年初開始延續了整整一年。
這些只是近些年香港沖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縮影。
過往數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顯著發展,主要成果之一就體現在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上。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金融學系主任宋敏表示,香港目前承擔了中國近1/10的跨境貿易,推出了包括人民幣債券、可交收的人民幣期貨、人民幣FDI等在內的人民幣金融產品。
由人民幣國際化衍生出來的、利益龐大的離岸業務正吸引愈來愈多城市試圖躋身人民幣離岸中心之列,香港的潛在競爭對手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倫敦、新加坡、巴黎、中國臺灣、紐約、悉尼……2012年以來,上述城市不斷推出相關措施,刺激著香港業界的神經。
2012年4月,倫敦金融城發布倫敦人民幣業務中心計劃。自此,倫敦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其中,花旗銀行倫敦地區的人民幣支付量去年同比增加了40%、英國地區人民幣開戶數量增長了80%。
新加坡也在不斷加快進程。2012年6月,新加坡陸續公布兩項離岸人民幣業務相關的舉措,10月初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給中行和工行頒發全牌照,也意味著新加坡的人民幣清算行會在中行和工行之間產生。
除新加坡和倫敦外,巴黎、中國臺灣、紐約、盧森堡、悉尼、東京等地對開展人民幣業務均興致很高。2012年8月31日,海峽兩岸貨幣管理機構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意味著中國臺灣在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上取得了一定優勢。
法國央行行長諾亞2012年在香港的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巴黎正積極尋求成為繼香港、倫敦后的人民幣離岸市場。諾亞同時披露了一些值得參考的數據,巴黎的人民幣存款達到100億元,僅次于倫敦。50%的法國企業進行過一種或以上的人民幣業務,其中貿易結算是主要渠道,中法近10%的貿易用人民幣結算。
事實上,去年以來,包括倫敦、新加坡在內的多地政府,在推動人民幣業務上動作不斷,謀求與中國政府合作,以成為新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在上萬億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利益誘惑下,一場對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逐正在全球展開。
正是這些來自全球的競爭,讓香港業界流露出與生俱來的危機感。
先行——香港誓保領先地位
“面對其他城市的競爭,尤其是上海的競爭,香港怎么辦?”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不少香港業界人士都提出了這個疑惑。
人民幣業務在香港正式開閘要回溯到2003年,彼時央行在香港設立清算行,不過其后的六年,人民幣業務進展遲緩。直到2009年,央行推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
以在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為指標觀察,過往的兩年,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迅速增長。2010年初,僅有630億元,但此后這個數字呈幾何級數增長,至2012年11月香港人民幣存款達到5710億元。
與此同時,香港人民幣即期、遠期、同業拆借市場步入正軌,人民幣回流機制逐步設立,截至2012年11月,香港已發行人民幣債券124筆,共1074億元。此外,過去一年RQFII擴容,人民幣回流渠道繼續擴大。
渣打銀行香港行政總裁洪丕正預計,企業來港發債的用途愈來愈多元化,預料2013年香港發行點心債規模,將由2012年的1800億元人民幣升至2500億元人民幣。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離不開相關產品的豐富。香港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表示,香港人民幣發展已由擴大人民幣資金池,進入有效地成為市場參與者,料未來市場會出現更多人民幣產品,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對于香港業界人士的困惑,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回答是,香港不必過分憂慮會造成競爭。上海作為在岸人民幣中心,與香港的業務可以同時存在。即使人民幣國際化后,香港亦可繼續擔任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上海則為在岸人民幣中心,雖然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規模難與內地相比,但如果能提供更多產品及服務,將吸引更多人民幣資金來港。而倫敦與香港存在時差,所以兩個離岸中心的互補效應更大。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也坦然表示,其他地區相繼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不代表會影響香港獨特的地位,反而會帶來新的業務機遇。
事實上,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先行者,已具備先發優勢,企業人民幣存款遠超過倫敦、新加坡和臺灣之和。招商證券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10月,香港仍是全球第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處理全球超過80%的人民幣支付業務。
香港金融業界也相信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上,香港可以繼續獨占鰲頭。中銀香港副總裁楊志威表示,對香港在效率、成本、流動性及服務方面充滿信心,相信可持續吸引客戶,繼續作為領先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業務實質仍處于初期階段,相信其它離岸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推動人民幣業務之基建發展。
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最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人民幣產品是越來越多,但實際上都是回流到內地走投資,在香港只是短期停留。當然這對香港市場不會造成太大沖擊。”
胡一帆認為,未來發展一種人民幣產品,讓人民幣資金繼續留在香港市場,在香港形成內循環,會更加促進市場的發展。建設人民幣資金池,主要還是增加人民幣產品,來滿足投資需求,增加吸引力。另外,要推動海外人民幣計價產品的交易,目前這部分交易不活躍,“現在已經有了人民幣計價股票,這部分交易活躍后可以沉淀一批人民幣資金”。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月16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稱,國家“十二五”規劃特別提到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總體看,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上,香港的優勢仍會保持。宋敏認為,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考慮人民幣離岸中心里頭有很多風險,而香港作為離岸中心,對于一些風險對內地的沖擊,比較可控。所以,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作用是其他城市沒有辦法可以替代的。
博弈——倫敦新加坡爭奪“第二”
盡管如此,競爭者的虎視眈眈不可小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倫敦、中國臺灣以及新加坡等潛在離岸市場的發展,離岸人民幣將會被持續分散到其他市場。這些正是香港業界擔憂的。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上,更多的是香港、倫敦和新加坡三個城市之間的角逐。微妙的是,香港和倫敦在逐步加強雙邊合作,推進彼此的離岸人民幣業務。
2012年9月中旬,倫敦金融城市長吳達為造訪香港期間不斷強調,倫敦希望發展人民幣業務,但不希望與香港競爭。事實上,香港和倫敦的合作已漸入佳境。2012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與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宣布成立推動國際人民幣業務發展合作小組。該小組12月4日已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今年則會召開第三次會議。
2012年上半年,新加坡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中的份額一度保持“老二”的位置。不過,這種情況已悄然發生變化。招商證券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9月,倫敦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中的份額達到了4%,新加坡為3.9%。倫敦后來居上,并連續3個月保持了全球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招商證券對此提出,倫敦從地理位置來看,潛力要遠大于新加坡。倫敦超越新加坡并不意外,因為從目前的階段來看,人民幣跨境貿易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中國建行還成為首家在倫敦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的中資銀行。而去年10月,原本有機會成為新加坡的首只人民幣計價股票Dynasty REIT,最終因市場原因中途擱淺。
新加坡面臨的不僅有倫敦的競爭,更有來自香港的競爭。宋敏指出:“現在新加坡和倫敦都在跟,歐盟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伙伴,倫敦本身就是一個美元和歐元的離岸中心,有比較完善的制度。而新加坡是后起之秀,是東南亞的中心,東南亞接受人民幣的程度會比較高,從短期來看,新加坡相對于倫敦而言,優勢比較多一些。但從長遠來看,就很難確定。”
由于區域相近,香港業界普遍認為,新加坡是香港的競爭對手;而新加坡也視香港為競爭對手,未來新加坡和香港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深入。當然新加坡面臨的問題,不僅僅直面香港、倫敦等地的競爭,還要面對香港和倫敦之間合作不斷深化所帶來的競爭。
走向——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金融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認為,自2010年7月以后人民幣在東亞已經形成自己的“集團”,主導影響勝過美元。在東亞以外的美元、歐元和日元各自非傳統主導地區,人民幣影響力的增長勢頭已經超過前三者。
宋敏表示,目前資本項目放開還有待推動,全球金融危機是推動的好時機,而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可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在這個過程中,香港的重要性凸顯。東亞銀行的報告提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香港要繼續肩負維持金融穩定及推動金融創新的雙重重任。由于香港匯聚大量的金融人才,加上與內地經濟關系密切,因而成為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理想的“試驗場”。
要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則必須持續吸引全球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目前國際投資者大多持有美元等主流貨幣,這些主流貨幣背后均有成熟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作支撐。為了吸引投資者轉持人民幣,作為主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必須提供同等水平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及服務。
總體來看,離岸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進入第二發展階段。星展香港經濟研究部經濟師周洪禮認為,目前人民幣產品逐漸多元化,例如最近香港推出人民幣期貨,吸引中小型投資者及企業,擴大RQFII投資額度等,都是推進及活躍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進展。
至于人民幣接下來能否進一步國際化,世界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預期將取決于中國會否采取四大戰略性步驟,包括額外的政策自由化,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界和人民幣交易自動化,中國繼續推廣消費者認購人民幣來推高其付款交易額,以及進一步改進銀行的人民幣業務情況。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盡管全球多個地區欲圖躋身離岸人民幣中心之列,但并非都能遂愿。“從長遠來看,如果2020年上海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是不是還需要那么多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說。
胡一帆認為,一個市場的發育和發展,需要足夠多的產品和交易對象,主觀意愿不會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貨幣的供給、政策的有效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