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卡殼”超難受?當心慢阻肺病!|世界慢阻肺日
11月19日是2025年世界慢阻肺日
“上兩層樓都得喘一會兒氣,休息好久才緩過來。”65歲的老張以為自己是年紀大了,誰知到醫院一查,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醫生告訴他,這種病的可怕不在“急”,而在“慢”。
從“爬樓喘”到“喘息難眠”
慢阻肺病是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其特征是氣流受限、呼吸困難。它并非簡單的“支氣管炎”或“老年喘”,而是一種可導致嚴重后果的慢性病。隨著病情進展,肺功能會逐漸下降,嚴重時連穿衣、洗臉、吃飯都可能出現氣促。
導致慢阻肺病的原因很多,其中吸煙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煙齡超過10年的人群患慢阻肺病的風險顯著上升。長期吸煙者的肺部氣道會受到慢性刺激,形成“氣道狹窄”和“肺泡破壞”。此外,空氣污染、職業性粉塵(如煤礦、建筑工地等);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在生火取暖、做飯時,常暴露于動物糞便、秸稈、煤炭等生物燃料產生的煙氣中;有害氣體以及反復呼吸道感染,都是罹患慢阻肺病的危險因素。
早期的慢阻肺病往往沒有明顯癥狀,僅表現為輕微咳嗽、少量白痰、活動后氣促。很多人以為是“年紀大了、體力不行”或“老毛病犯了”,結果延誤了最佳干預時機。到了中晚期,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胸悶,甚至因為喘息而徹夜難眠。
出現這些信號要警惕
呼吸不順暢可能是由多種心肺疾病引起的,但是當身體出現以下信號,需要警惕慢阻肺病。
進行性加重的氣喘:最初僅運動時出現,逐漸發展為日常活動甚至靜息時也氣喘。
頑固咳嗽:連續多年,每年持續數月的咳嗽,晨起明顯,常伴有白色黏痰。
反復呼吸道感染:稍一受涼就“感冒”,癥狀重,咳嗽、喘息久久不愈。
體力下降、乏力:活動耐力明顯減弱。
如果發現自己“走幾步就喘”“早晨咳痰不斷”“一年多次呼吸道感染”等就要警惕,這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而是身體在“亮紅燈”,應盡早去醫院就診。早期篩查可幫助醫生識別慢阻肺病并采取干預措施。
呼吸不暢時做哪些檢查
當懷疑自己患上慢阻肺病時,應盡早到醫院就診。最重要的是肺功能檢查,這是診斷慢阻肺病的“金標準”。通過檢測呼出氣流的速度,可判斷氣道是否通暢。若FEV1/FVC(簡稱一秒率,是指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例)低于0.7,通常提示氣流阻塞,符合慢阻肺病的表現。對于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體檢時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查,以早期發現慢阻肺病。
此外,還可以進行胸部CT或X線檢查來觀察肺氣腫或支氣管壁增厚情況,通過血氧飽和度檢測了解是否缺氧,通過心電圖和心臟超聲來排查慢阻肺病并發的肺心病和心律失常,還可以通過運動試驗(如6分鐘步行試驗)來了解體能狀況。
科學干預可控制病情
慢阻肺病雖然難以根治和逆轉,但是科學干預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幫患者達到“帶病長壽”。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對于改善呼吸、控制病情有重要幫助。
遠離誘因:堅決戒煙,減少粉塵暴露,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受涼和感染。
接種疫苗:慢阻肺病患者和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顯著降低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加重風險。
堅持呼吸訓練和運動鍛煉:適合慢阻肺病患者的鍛煉有多種,如縮唇呼吸(吸氣2秒,呼氣4秒,像吹口哨一樣緩慢吐氣)、腹式呼吸(用腹部肌肉協助呼吸,增強膈肌功能)和適量運動(如快走、騎行、游泳等有氧運動,鍛煉肺活量和心肺耐力)。
堅持規律用藥:遵醫囑堅持長期規律使用吸入藥物治療,避免自行停藥。部分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居家氧療。同時要定期復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注重心理支持:長期呼吸困難易導致焦慮抑郁,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同樣重要,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慢阻肺病的“慢”,既是疾病特點,也意味著可控的希望。在慢阻肺病的長期管理中,與醫生“共管”很重要,患者可記錄每日癥狀、用藥和活動情況,定期復查肺功能和血氧,通過長期規范治療,許多患者能夠維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呼吸,是生命最自然的節奏。當發現自己或家人呼吸不順暢時,請不要忽視,這是身體在提醒你:當心慢阻肺病。
作者: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黃可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 楊汀
策劃:鄭穎璠 王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