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民生”實踐為上合國家實現“智慧生活”提供新方案
7月11日拍攝的2025上合組織數字經濟論壇互動體驗區的醫療AI輔助系統。新華社記者 曾晉 攝
新華社天津7月13日電(記者曾晉、尹思源)從解決日常需求到智能技術應用平臺,再到智能化人文關懷守護銀發群體,中國數字經濟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塑民生圖景。
“中國的‘數字民生’建設成果為上合組織國家提供了新范本。”這幾天,多場上合峰會配套活動在天津舉辦,中國民生領域的數字化建設成果受到與會嘉賓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此次參會是土耳其共和國貿易部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司前司長、亞太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穆罕默德·博茲庫爾特時隔15年再次來到中國,隨處可見的移動支付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教學系統也讓他驚訝不已。
穆罕默德·博茲庫爾特表示,中國的數字技術應用于民生領域,對賦能城市管理有深刻意義。“無論是我所體驗到的人工智能系統,還是能夠自動清潔房間、整理桌椅、開關門鎖的智能機器人,這些數字化工具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可能。”他說。
塔什干東方瑞士有限公司董事長邁赫扎德·邁克爾·科伊告訴記者,中國通過多樣的數字技術應用助力民生領域變革,人們能夠用更優惠的價格、更便捷的物流購買到優質產品。
“數字民生”惠及民眾的背后,映射的是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以本次論壇的舉辦地天津為例,今年一季度,天津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1329億元,同比增長12.2%;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9.4%。
借助這一基礎,天津梳理數據資源目錄近4萬個,制定實施《天津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管理暫行辦法》并在多個試點建設單位累計推出“網約車識別模型”“農村土地流轉信用評價模型”等30余種數據產品和服務。
“依托數字技術建設的政務服務平臺能夠大幅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希望這類技術將來也能在我們國家推廣。”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創新投資政策研究中心經濟數字化轉型研究室研究員達里亞·阿瓦耶娃對中國數字政務平臺的應用贊嘆不已。
同樣來自白俄羅斯的哈利娜·米羅納瓦則看到了數字技術在養老和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前景。她指著一臺共享充電寶對記者說,這些產品可以讓老年人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的生活,更好地體會到數字生活的便利。
與會嘉賓熱議的“數字民生”,在一些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外國友人眼中,已是隨處可見可感的生活日常。
“移動支付已經可以通過‘刷臉’完成,這些數字化科技產品讓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在天津生活多年的委內瑞拉青年吳瑞龍說,“在中國生活久了,已經對這些新變化感到習以為常。”
正如與會嘉賓所言,當全球還在討論數字經濟的宏觀圖景時,中國已將其轉化為街頭巷尾可感知的便利服務。這種技術為人服務的“數字民生”實踐,正是數字文明時代最具說服力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