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va综合人人澡精品_只有精品亚洲_亚洲成色777777女色窝_国产综合色在线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政治“夾帶”臺灣教育走彎路

2014年11月26日 07:3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家住臺北文山區的吳先生,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回想起當年考大學的情形,似乎就在昨日。“每天都讀書到很晚,那個時候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很拼。”吳先生說的那個時候是27年前。

  可是,上大學對于如今的臺灣年輕人來說,輕松簡單“80后”小彭,苗栗人,到臺南上的大學。他說:“臺大競爭還是蠻激烈的,可如果只是要有大學可以讀,真的是想讀就有的讀。有句玩笑話,臺北街上掉下一塊招牌,十之八九砸到的是大學生。”

  從鳳毛麟角到十之八九,這個變化的節點是1994年起臺灣推行“教育改革”。20年間,島內大學迅速擴張,衍生出的還有一系列社會問題。

  20年前,全臺高校不到30所,當時“教改”的初衷是減輕學生負擔和升學壓力。臺灣教師工會副理事長林金泰說,“教改”的內容包羅萬象,含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學制等各方面,堪稱臺灣教育史上最劇烈的變革。當然,“廣設高中大學”是教改最重要的內容。

  “教改”開啟后,最直接的變化是各類大學遍地開花。20年間,數字激增到160多所。臺灣《遠見》雜志曾做過對比:新加坡500萬人口,只有4所大學,即每125萬人才有一所大學;臺灣2300萬人口,每14萬人口便有一所大學。

  上大學容易了,可造成教育資源的過剩,首先傷害到的也是教育本身。募集教育經費的壓力以及少子化浪潮的沖擊,造成大學降低標準搶生源。生源匱乏,學校運營困難。而且,盲目招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臺灣很多大學開設師范專業,師范畢業生數量激增。根據臺教育部門統計,過去10年,有13萬人取得教師資格,只有5萬人左右進入學校從事教職,剩下的多半只好拎著行李箱到處兼課。

  在臺灣這樣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中,“教改”還不可能是單純的教育問題。當年各地新大學拔地而起,很多是政客為討好選民,拍腦袋做出的決策。寬進寬出的培養模式,帶給臺灣的可能是人才斷層的危機。

  臺灣《聯合報》近日發表社論指出“教改”的“幾宗罪”,其中一條是“政治夾帶”,“20年‘教改’其實是政治‘本土化’的附屬品,而非著眼教育的本體,走上岔路是勢所必然”。“教改”的一大方向是教科書改革,幾次“教改”之后,“中國史”在臺灣成了“外國史”,李白也成了“外國人”。馬英九上臺后,雖然對教科書進行撥亂反正,但很多人仍覺得力度不夠。臺大教授王曉波認為,20年“教改”大搞“去中國化”,催生了“臺獨”新世代,也成為“太陽花學運”爆發的原因之一。

  鑒于這些情況,臺“教育部”表示,計劃5年內撤并1/3高校,輔導一些大學轉型或退場。但上山容易下山難,達到這個目標談何容易。真是:早知今日大學泛濫,不如當初把門看嚴點。(記者 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安塞县| 上犹县| 乌什县| 辉县市| 浪卡子县| 武安市| 吴忠市| 江油市| 斗六市| 伊金霍洛旗| 方山县| 乌鲁木齐县| 高邑县| 镇巴县| 阿图什市| 三亚市| 孟州市| 格尔木市| 温宿县| 丹凤县| 九龙城区| 安溪县| 海门市| 观塘区| 龙门县| 五原县| 洛宁县| 衡山县| 藁城市| 崇阳县| 侯马市| 武夷山市| 乌拉特中旗| 克东县| 榆中县| 渝北区| 江城| 瓦房店市| 毕节市| 郴州市|